![图片[1]-苹果三星罕见联手,向小米发出律师函阻止“偷袭营销”-墨鱼笔记](https://ia1v.oss-cn-beijing.aliyunc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8/20250830194034293.png)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两大竞争对手苹果与三星首次并肩,对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采取法律行动,一场由营销话语引发的巨头之战正在改写商业竞争的边界。
科技媒体Android Headline于8月28日报道,苹果与三星两大科技巨头罕见地联手对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小米采取法律行动。这两家公司联合指控小米在印度发布会及广告中,通过直接调侃iPhone 16 Pro Max和三星旗舰手机进行“偷袭营销”(Ambush Marketing),损害了它们的品牌形象。
这是智能手机行业历史上首次出现两大竞争对手联合起来对付第三家公司的情况,表明苹果和三星认为小米的营销策略已经越过了公平竞争的界限。
01 偷袭营销,争议的焦点
三方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小米在印度市场推广Xiaomi 15系列时采取的营销策略。小米在广告中直接点名并调侃iPhone 16 Pro Max与三星高端机型的相机性能,声称自家Xiaomi 15 Ultra拥有更强的拍摄能力。
今年4月愚人节期间,小米甚至刊登了整版报纸广告,公开调侃苹果的iPhone 16 Pro Max,称其相机“可爱”,并暗示其性能不如自家旗舰。
这种营销手法在行业内被称为“偷袭营销”(Ambush Marketing),即借势竞争对手的品牌影响力,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主动与其绑定,以获取关注。
02 律师函与法律行动
苹果与三星已向小米发出“停止并终止”(cease-and-desist)律师函,要求立即停止被视为有损或违法的营销行为。这种律师函通常是法律诉讼前的前奏,要求收件人立即停止某项活动,否则可能面临法律后果。
“停止并终止函”不仅是法律上的警告,更是一次品牌话语权的宣示。它意味着苹果和三星认为小米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侵权或不正当竞争,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业内人士指出,比较产品规格本身无可厚非,但广告中直接使用竞争对手品牌名称,容易引发法律风险。虽然小米并未虚假宣传或伪造数据,但直接使用竞品商标、主动发起挑衅,触动了苹果和三星最敏感的神经。
03 小米15 Ultra的技术实力
小米15 Ultra是小米公司于2025年3月在印度市场推出的旗舰手机,售价高达109999卢比(约合人民币9131元)。该手机搭载了骁龙8 Elite移动平台,配备了最高16GB的运行内存,预装基于Android 15的HyperOS 2.0操作系统。
在相机配置方面,小米15 Ultra配备了50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采用LYT-900传感器,支持OIS光学防抖)、5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5000万像素索尼IMX858长焦镜头以及2亿像素ISOCELL HP9潜望式长焦镜头(支持4.3倍光学变焦)。
从技术参数来看,小米15 Ultra确实具备与苹果和三星旗舰手机竞争的实力。PhoneArena的评测甚至显示,小米15 Ultra和三星Galaxy S25 Ultra在相机性能方面表现极为接近,两者的相机评分并列榜首。
苹果和三星虽然是长期竞争对手,但在维护品牌权威这件事上,立场高度一致。他们之所以对小米的营销策略如此敏感,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高端形象不容调侃。苹果和三星的核心战略是维持高端、专业、权威的品牌调性。小米以“幽默对比”的方式进行公开嘲讽,某种程度上是在解构这种严肃的品牌叙事。
害怕失去定义权也是重要因素。一旦放任一家新兴品牌以“挑战者”姿态持续借势,巨头们长期建立的技术话语权和市场定义权可能被动摇。
印度市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更是三星的制造重镇和苹果亟待开拓的关键战场。小米在此地的激进策略,让两者同时感到威胁。
小米不是第一个玩“偷袭营销”策略的品牌。从百事可乐调侃可口可乐,到奔驰宝马互相致敬,借势营销历来是商业传播中的经典手段。但问题关键在于尺度与尊重。
健康的竞争广告应当基于真实数据、避免恶意贬低,不应滥用对方商标或刻意制造混淆,最终落点仍需回归到产品本身而非攻击对手。
而小米此次的操作,显然在“幽默”与“越界”之间模糊了边界。从传播效果来看,小米这波操作堪称“话题胜利”:用极低的成本,获得了全球科技媒体的头条报道。但这种策略从长期来看可能损害品牌信誉。
比较广告在多数国家并不违法,但若涉及误导、贬低或不正当利用他人商誉,则可能构成侵权。苹果三星此次联合出手,显然是有备而来。
小米这波操作堪称“话题胜利”:用极低的成本,获得了全球科技媒体的头条报道。
但这种“偷袭营销”策略是否明智,却要打上一个问号。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挑衅式营销”可能损害品牌信誉,让用户形成“善碰瓷、弱创新”的负面印象。
商业竞争的本质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创新与规则的竞争。中国品牌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需要产品力、渠道力,更需掌握一套国际市场中公认的竞争语言与商业伦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