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Fi——社交媒体与去中心化金融的融合体——在2023年经历了从万众瞩目到迅速沉寂的戏剧性历程。Friend.tech等项目的崛起曾让行业相信,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即将颠覆传统平台,赋予创作者真正的数据主权和变现能力。然而,不到一年时间,这些先驱者纷纷陨落,暴露出SocialFi领域在商业模式、用户体验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深层问题。
![图片[1]-SocialFi的困境与重生:从Friend的陨落到下一波去中心化社交浪潮-墨鱼笔记](https://www.ia1v.com/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04162654597-image.png)
SocialFi的崛起与迅速陨落
2023年夏季,加密世界见证了一个新星的爆发式增长——Friend.tech。这个建立在Coinbase旗下Base区块链上的SocialFi平台,以其创新的”钥匙”(Keys)经济模型迅速吸引了行业目光。Friend.tech允许用户将他们的X(原Twitter)账户与平台绑定,并发行代表其社交影响力的代币化”钥匙”。粉丝可以购买这些钥匙来获取与创作者的独家互动权限,如私人聊天室或专属内容。钥匙价格采用二次曲线机制,随着购买量增加而上涨,早期参与者有望通过转售获利。这一设计巧妙地将社交资本金融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者变现模式。
Friend.tech的增长曲线令人瞠目。推出仅一个月后,平台日交易额就突破1000万美元,到2023年10月,已有超过60万个X账户接入系统。NBA球员、电竞明星甚至OnlyFans创作者纷纷入驻,使Friend.tech迅速成为SocialFi领域的标杆项目。其锁定总价值(TVL)一度达到约5000万美元,日交易量峰值接近40万笔。这种成功也带动了整个SocialFi板块的热度,RepubliK、Phaver等项目相继获得数百万美元融资,似乎预示着一个去中心化社交新时代的到来。
然而,这种繁荣景象转瞬即逝。2023年12月,Friend.tech的数据开始呈现断崖式下跌。到了2024年9月,平台日收入竟跌至惊人的21美元,与其巅峰时期形成鲜明对比。创始人随后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将智能合约控制权转移到一个空以太坊地址,实质上放弃了项目的任何未来发展。这一举动为Friend.tech画上了句号,也标志着SocialFi第一波浪潮的终结。
Friend.tech的崩溃并非孤例。其模仿者Post.tech、Friend3、Stars Arena等同样经历了快速崛起与更快陨落的过程。即使是相对稳健的Farcaster,也不得不面对用户活跃度持续下滑的现实,最终转型为一个面向加密从业者的专业社交平台。根据Dune Analytics数据,SocialFi领域的整体交易量在2024年下降了98%,TVL缩水四分之三,整个板块迅速从聚光灯下消失。
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SocialFi领域的根本性结构问题。Friend.tech等项目的经济模型本质上依赖于”庞氏动力学”——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用户入场为早期参与者提供流动性。一旦增长放缓,整个系统便会迅速崩溃。更关键的是,这些平台未能解决一个核心矛盾:它们试图颠覆Web2社交媒体的中心化弊端,却未能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替代体验。用户最终发现,除了代币投机外,这些平台缺乏持续使用价值。
“SocialFi的第一波项目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它们过于关注金融化,而忽视了社交产品本身的质量。”Web3投资者安德烈·格拉切夫指出,”将社交互动代币化是一个强大创意,但如果平台无法提供真实、持久的社交价值,金融化只会加速其衰亡。”这一评价精准命中了SocialFi初代项目的要害——在尚未建立稳固社交图谱和内容生态之前,就急于实现金融变现,最终导致系统失衡。
第一波SocialFi失败的核心原因
SocialFi第一波项目的集体溃败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入分析这些根本原因,对于理解SocialFi领域的挑战和未来可能性至关重要。从有缺陷的经济模型到糟糕的用户体验,从过度金融化到发展路线图的缺失,这些致命弱点共同导致了初代SocialFi平台的短命现象。
经济模型的不可持续性是Friend.tech等项目的阿喀琉斯之踵。这些平台大多采用类似”钥匙”或”股份”的代币化设计,让用户可以买卖对特定创作者的访问权或影响力份额。Friend.tech的钥匙定价采用二次曲线机制,意味着每把新钥匙的价格会随着供应量增加而呈指数级上涨。这种设计虽然在初期创造了FOMO(害怕错过)效应,吸引投机者入场,但本质上是一种负和游戏——后期参与者需要支付越来越高的价格,而只有持续不断的新资金流入才能维持系统运转。一旦增长放缓,价格就会崩溃,导致后来者遭受损失。Vitalik Buterin曾公开批评这种模式,称其为”糟糕的游戏金融”,用纯粹的投机取代了真实的价值创造。
经济模型的问题还体现在价值捕获的错位上。在Friend.tech系统中,大部分交易费用流向平台和钥匙卖家(创作者),而购买钥匙的粉丝往往只能依靠后续以更高价格转售来获利。这种结构 incentivizes(激励)短期投机而非长期参与。当钥匙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后,新用户进入门槛变得过高,市场流动性枯竭,整个系统便难以为继。相比之下,传统社交媒体如YouTube或TikTok通过广告分成模式,让创作者从持续的内容产出中获益,而不仅仅是依靠粉丝的投机行为。SocialFi需要找到更平衡的价值分配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灾难性的用户体验是另一个致命弱点。大多数SocialFi应用要求用户具备加密钱包、理解Gas费概念,并能够熟练进行链上交易。这对于加密原生用户可能不是问题,但对大众市场而言门槛过高。Friend.tech虽然简化了部分流程,但仍需用户通过X(推特)登录并连接Base网络钱包。每一步都可能成为普通用户的流失点。更糟糕的是,这些平台普遍缺乏精心设计的移动端体验,而移动设备正是现代社交媒体的主战场。
SocialFi与Web2社交媒体的用户体验差距在多个维度显现:从账户恢复(丢失加密钱包私钥意味着永久失去账户)到交易速度(区块链确认等待时间),从内容发现算法到社交图谱构建。一位曾尝试Friend.tech的传统社交媒体用户抱怨道:”我需要先买ETH,转到Base网络,然后才能购买钥匙参与聊天——这一切只为了和一个创作者交流?在Instagram上我只需点击关注就能看到他们的所有内容。”这种摩擦成本严重限制了SocialFi的潜在用户规模。
发展路线图的缺失与执行乏力同样加速了第一波SocialFi的衰亡。Friend.tech在初期火爆后,更新和功能迭代几乎停滞。2024年9月推出的V2版本未能带来实质性改进,反而暴露了团队能力的局限。相比之下,成功的Web2社交平台如Instagram或TikTok持续推出新功能(如Reels、直播购物等)来保持用户参与度。SocialFi项目普遍缺乏这种产品迭代文化,过于依赖初期代币经济的新奇效应。
过度强调”去中心化”反而成为一些项目的枷锁。Friend.tech团队在V2发布后不久便放弃了对智能合约的控制权,将管理权限转移到一个空地址,声称这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举措。然而,这一决定实际上使项目失去了持续进化的能力,任何漏洞修复或功能更新都变得不可能。这种教条式的去中心化忽视了社交产品需要持续优化和维护的现实,最终损害了用户体验和平台活力。
安全与隐私问题也困扰着SocialFi生态。Friend.tech用户成为SIM交换攻击的高频目标,因为平台将社交身份与加密资产直接关联。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虽然理论上更安全,但在实践中往往意味着用户需要自行承担安全责任——这对大多数非技术用户来说是不现实的期望。Web2平台提供的账户恢复、内容审核和安全防护等功能,在去中心化环境中难以复制,导致SocialFi在安全用户体验上明显落后。
表:Web2社交媒体与第一波SocialFi平台的用户体验对比
体验维度 | Web2社交媒体 | 第一波SocialFi平台 |
---|---|---|
账户创建 | 邮箱/手机号注册,秒级完成 | 需要加密钱包,理解网络切换 |
内容发现 | 成熟推荐算法,个性化内容流 | 基本时间线,缺乏智能推荐 |
互动方式 | 点赞、评论、分享等丰富选择 | 主要以金融化互动为主 |
变现路径 | 广告分成、品牌合作、打赏等多元方式 | 依赖代币投机和转售 |
账户安全 | 密码找回、二步验证等完善机制 | 私钥自我保管,丢失即永久失去账户 |
移动体验 | 高度优化的原生APP体验 | 多为网页适配,移动体验欠佳 |
最后,内容生态的贫瘠注定了早期SocialFi平台的失败。社交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容与互动,而非金融机制。Friend.tech等平台虽然吸引了部分创作者入驻,但未能建立起丰富、多样的内容生态系统。用户很快发现,除了代币交易外,平台上缺乏值得长期驻留的高质量内容。相比之下,Web2平台通过算法推荐、话题运营和创作者激励计划,不断培育和丰富内容生态。SocialFi需要找到将金融化与内容创作有机结合的方式,而非简单地将社交关系代币化。
现存SocialFi项目的转型与探索
尽管第一波SocialFi浪潮遭遇重挫,但行业中仍有项目在逆境中寻求转型与突破。这些”幸存者”采取不同策略应对挑战,有的彻底改变定位,有的尝试渐进改良,还有的则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它们的经验教训为SocialFi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也展示了这一领域可能的发展路径。
Farcaster的转型之路尤为引人注目。这个由前Coinbase员工创建的去中心化社交协议,曾被视为”Web3版Twitter”,在2024年5月完成了1.5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10亿美元。然而,随着整体SocialFi热度消退,Farcaster面临用户增长停滞的困境。项目团队做出了一个务实决定——不再试图取代Twitter等主流平台,而是专注于服务加密原生用户群体。如今的Farcaster更像是一个加密专业人士的LinkedIn,讨论话题主要集中在区块链技术、代币经济和去中心化治理等领域。
Farcaster的”Frames”功能展示了SocialFi可能的创新方向。这一功能允许用户在帖子中直接嵌入交互式元素,如NFT展示、代币交易或投票,而无需离开平台。虽然类似功能在X平台也已出现,但Farcaster的链上集成更为深入,为开发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这种嵌入式金融交互模式可能成为SocialFi区别于传统社交媒体的关键特征。不过,Farcaster仍受限于每年5美元的订阅费门槛和小程序功能(Mini Apps)的有限吸引力,其日活用户数远低于2024年高峰水平。
Lens Protocol的轨迹则展示了另一种适应策略。这个由Aave团队开发的去中心化社交图谱协议,最初部署在Polygon上,后迁移至基于zkSync的独立二层网络Lens Chain。与Friend.tech不同,Lens更注重基础设施角色,为上层社交应用(如Phaver)提供数据和关系图谱支持。这种协议层专注使Lens避开了直接与Web2巨头竞争的困境,但也面临自身挑战——截至2025年,尽管已有超过60万个账户注册,Lens的活跃度持续下滑,个人资料NFT的价格从高峰期的300美元跌至不足1美元。
Lens的核心创新在于将社交活动中的各种元素——个人资料、关注关系、收藏内容等——全部NFT化,使这些社交数据成为用户可以真正拥有的资产。理论上,这赋予了用户前所未有的数据控制权和可移植性。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用户并不关心数据的”所有权”,除非这种所有权能带来明显更好的体验或收益。Lens团队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正试图通过更紧密的以太坊生态系统整合和开发者激励来重振活力。
CyberConnect的转型更为激进。这个多链社交图谱协议在2025年更名为”Cyber”,并将重点转向Layer 2解决方案。CyberConnect曾拥有接近130万用户,是社交图谱赛道中用户数量最多的项目之一。其核心产品CyberID和CyberGraph旨在为用户提供跨平台的去中心化身份与社交数据管理。然而,面对市场变化,Cyber选择重塑品牌与技术栈,希望以更高性能和更低成本的L2解决方案吸引开发者和用户。
Cyber的案例揭示了SocialFi项目面临的关键抉择:是继续深耕社交垂直领域,还是转型为更通用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前者市场明确但规模有限,后者机会更大但竞争更激烈。Cyber的TVL(总锁定价值)在转型后大幅下降至约35,000美元(尽管L2Beat数据显示其L2网络的TVL为2327万美元),表明这种战略调整尚未获得市场认可。
Clout代表了SocialFi领域的新生力量。这个由25岁澳大利亚连续创业者Ben Pasternak创建的平台,在2025年初推出后迅速引发关注。Clout的创新在于将Friend.tech的社交资本化逻辑与Pump.fun的低门槛发币机制相结合,允许创作者发行个人代币。与Friend.tech复杂的钥匙机制不同,Clout让创作者只需绑定X账号(需≥1万真实粉丝)即可在5分钟内创建个人代币,粉丝可通过信用卡等传统支付方式购买。
Clout的首发案例——以创始人命名的代币$PASTERNAK上线5小时市值就突破8000万美元,展示了这种模式的爆发潜力。项目设计了”内外盘双轨制”:内盘预售仅在平台内交易,外盘开放后接入Raydium等DEX,形成更开放的价格发现机制。这种结构试图解决Friend.tech面临的流动性割裂问题。Clout还通过”创始人0持仓”等透明设计,试图减少利益冲突嫌疑。Pasternak将Clout比作”Web3时代的华尔街+好莱坞”,试图融合金融定价与明星造梦。然而,这种高度金融化的社交模式能否避免重蹈Friend.tech覆辙,仍需时间检验。
Soex则从另一个角度探索SocialFi的可能性——专注于交易社交。这个”交易驱动的Web3 IM平台”将即时通讯与加密交易结合,用户可以根据持仓自动加入相关群组,获取实时市场数据,并直接通过平台执行交易。Soex通过$SOX积分奖励用户参与,这些积分可兑换为平台治理代币SOEX。截至2025年,Soex已拥有5万多个用户地址,1.2万名活跃交易者,日交易量超过7000 USDT。
Soex的模式表明,SocialFi不一定非要复制传统社交媒体的所有功能,而是可以聚焦特定场景需求。加密交易本身就是高度社交化的活动,许多交易者依赖社群信号和讨论做出决策。Soex将这一过程产品化,创造出不同于Friend.tech或Farcaster的价值主张。其成功与否将验证”垂直化SocialFi”的可行性。
表:主要现存SocialFi项目转型策略比较
项目 | 原定位 | 现定位 | 关键调整 | 当前挑战 |
---|---|---|---|---|
Farcaster | 去中心化Twitter替代品 | 加密专业人士社交网络 | 聚焦细分市场,发展Frames功能 | 用户规模有限,功能被X模仿 |
Lens Protocol | 社交图谱协议 | 社交数据基础设施 | 迁移至专用L2网络 | 用户活跃度低,NFT价值下跌 |
Cyber(CyberConnect) | 多链社交图谱 | 通用L2解决方案 | 品牌重塑,技术栈升级 | TVL增长乏力,定位模糊 |
Clout | 新项目 | 个人代币发行平台 | 结合社交资本化与简易发币 | 避免投机过热,维持长期价值 |
Soex | 新项目 | 交易社交平台 | 融合IM与交易执行 | 扩大用户基础,提升流动性 |
这些转型尝试揭示了SocialFi可能的未来方向:要么深度垂直化,服务于加密原生用户的特定需求(如交易社交、专业网络);要么强化基础设施角色,为更广泛的Web3应用提供社交图谱和数据服务;要么彻底重构用户体验,通过法币入口、简化流程等方式降低门槛。成功的SocialFi2.0项目可能需要同时在这多个维度取得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存项目都在不同程度上修正了第一波SocialFi的过度金融化倾向,更注重实际使用场景和用户体验。Farcaster减少了对代币经济的依赖,转而强调社交功能;Soex将金融化严格限定在交易场景;Clout虽然高度金融化,但通过简化流程试图扩大参与者基础。这种平衡举措或许正是SocialFi走向成熟的表现。
SocialFi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SocialFi第一波浪潮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去中心化社交”概念的终结。相反,它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要使SocialFi真正释放潜力,下一波项目需要在多个关键维度上进行根本性创新,从用户体验到经济模型,从内容生态到技术架构。以下路径不仅基于对失败案例的反思,也汲取了Web2社交媒体的成功经验,试图找到去中心化与实用性的平衡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