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的15分钟热度,是否已经消退?

Manus的走红速度之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Manus的15分钟热度,是否已经消退?

3月6日凌晨,华人团队Monica.im突然发布了Manus,自称这是“全球首款通用agent产品”。与普通的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仅能提供文本对话服务不同,Manus能够像真人一样,独立在电脑上完成从规划、执行到交付成果的全流程任务。

以官网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你提出“7天的日本行程及求婚建议”的需求时,Manus会思考并拆解任务,列出待办事项。它会像人类一样浏览不同的网页,综合各类需求,最终生成方案和图表。它甚至还会为了找到最便宜的机票价格,编写一个爬虫程序来对比不同网站的定价。最终生成的成果包括7天的行程安排、浪漫的求婚地点汇总、一份日本旅游研究、一份HTML文件以及一份待办事项清单。

这个agent不仅能帮我们思考,还能帮我们完成任务。初次看到时,我也感到惊艳,但没想到它的火爆程度远超预期。

Manus迅速刷屏,在国内社交网络上的热度堪比Deepseek。甚至有人调侃,同天发布的阿里最新开源推理模型通义千问QwQ-32B,成了“AI界的汪峰”。

然而,24小时后,Manus的口碑从走红转向“崩盘”。邀请码被质疑为饥饿营销,各种刷屏消息也被认为是过度营销。Manus不得不回应,称从未出售邀请码,也没有进行付费推广。

通用人工智能,并非如此使用
首先必须承认,作为一款agent,Manus确实令人惊艳,至少对我们这样的普通用户来说如此。开发者的专业分析也认为,这款产品的完成度非常高。

然而,让市场兴奋的并非一个效果惊艳的agent,而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概念。

没错,资本市场因此兴奋不已。受Manus发布消息的影响,3月6日,A股放量反弹,沪指小幅高开后全天震荡上行,收盘上涨1.17%,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也双双收涨。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Manus+通用人工智能”,会发现无数标题为“通用人工智能来了”的文章在传播Manus。

然而,我们都知道,通用人工智能离我们还很遥远,OpenAI也只敢说自己的终极目标是追求AGI(通用人工智能)。问题在于,Manus在舆论场上被从产品创新切换到了技术创新,成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代表。

无论如何,对AI题材充满饥渴的二级市场,因此获得了强心针。

Manus的官网示例展示了其强大的功能。

国盛证券表示,Manus在三个难度级别上实现了SOTA(最先进性能),可能“引爆AI Agent和云服务方向”。中信建投则信心满满地预测,国内AI爆款应用将密集出现,2025年有望成为AI Agent元年。

最近两天,重仓软件开发的信创ETF基金、大数据产业ETF、人工智能ETF等基金均大幅上涨。

有趣的是,由于真格基金投资了Monica,真格基金相关的AI科技上市公司也被网友视为“Manus概念股”。例如,同样被真格基金投资、主打“AI营销”的公关公司蓝色光标,在3月6日直接涨停。

于是,人们更倾向于将Manus与DeepSeek相提并论,称其为“国运级别的agent”,认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实现AGI的曙光。

可以说,Manus的出现恰逢其时,填补了市场对宏大叙事的渴望。由于产品处于内测阶段,仅通过邀请码开放使用,Manus迅速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

这自然引发了过度营销的质疑。再加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获得邀请码,能够试用的人几乎都是媒体,且给出的评价过于一致,忽视了产品可能存在的缺点和未来发展障碍,这让人们怀疑Manus是否在刻意进行饥饿营销。

然而,更多人害怕错过可能的机会。一个佐证是,Manus的邀请码在闲鱼上一度被炒到5万、10万元。

惊艳,但不一定强大
Manus将自己定义为“全球首款通用agent产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通用”意味着它能够调用各种工具和大模型来完成任务。

要实现这一点,产品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和工具泛化能力(能够使用各种应用)、强大的记忆能力(记住前后操作,避免出现“幻觉”)、以及云计算能力(独立完成任务并输出结果)。

Manus在GAIA基准测试中取得了SOTA(最先进性能)的成绩,显示其性能超越了OpenAI的同层次大模型。此外,单次任务的执行费用为2美元,仅为OpenAI的1/10。看起来既便宜又好用。

知识星球创始人吴鲁加在其公众号文章中表示,与同类产品相比,Manus更加简单易用。他还认为,Manus的完成度很高,而不仅仅是一个粗糙的MVP(最小可行产品)。

然而,那些同样从事产品开发的人也知道,一款惊艳的产品未必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开发者们质疑,Manus是否真的具备技术壁垒?事实上,字节、阿里、腾讯等公司都已经开发了类似功能的智能体,只是尚未找到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方法。Manus在用户体验上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但也降低了大厂复制的难度。

从产品层面来看,Manus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本质上,Manus是一个“套壳”产品,其模型能力依赖于Anthropic的Claude。据01Founder分析,其技术架构可能还包括专用的强化学习小模型(基于通义千问Qwen)和自研工具包生态。即便如此,Manus仍未解决“幻觉”问题。

不够强大或门槛不高,成为Manus被质疑的另一个原因。看了两天资料,我发现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小白也能理解社交平台上的讲解,这意味着对于许多团队来说,Manus的功能可能是“我上我也行”的程度。有人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调侃:“飞书或者coze做不到吗?”

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在字节的扣子上用几个小时时间,做出了一个开源的Manus,并贴出了产品截图。

目前在GitHub和Huggingface社区中,已经出现了多个初步实现Manus相似功能的项目,这些项目将agent与电脑中的工具结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当然,超预期的用户体验仍然能够带来用户忠诚度,这或许是Manus的机会。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没有邀请码,无法亲自体验。

相比技术上的遥遥领先,产品创新更难形成壁垒,尤其是在大厂的压力下,小团队的生存空间尤为有限。

一个意外是,伴随着各种质疑,Manus似乎迎来了一波“水逆”。3月7日,Manus的X账号突然被冻结。

Manu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Yichao Peak Ji(季逸超)在X上发布声明称,他们正在与X团队合作解决此事。初步观察,可能与第三方提及的加密货币诈骗有关。他明确表示,Manus从未参与过相关项目。

Manus,我们真的能用上吗?
相比其他问题,我更关心的是,Manus何时能够真正推向市场。我说的不是邀请码,而是很多人质疑,这一波“营销”过后,Manus的真正发布可能遥遥无期。

首先,Manus还不能算是一款真正推向市场的产品级应用。

对此,Manus联合创始人张涛回应称,这次发布只是分享“阶段性的成果”,产品本身仍处于“襁褓中的婴儿”阶段,服务器资源也是按照demo展示来准备的。他们“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热情”,因此无法承受如此大的访问量。

你看,产品还处于“婴儿”阶段。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实际体验可能远不如演示中那么流畅。

我们前面也分析过,用户体验对这款产品至关重要。

网上有很多关于Manus的产品分析,综合我们与AI专家的讨论,大家对用户体验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时间问题。要同时运行多个模型并相互配合,需要更强大的算力,也会带来更多的损耗。许多博主在运行自己的任务时,耗时超过两个小时,这可能会消耗掉大部分用户的耐心。

登录和收费问题。Manus在执行任务时需要登录外部网站或数据库,这意味着需要账号和密钥。Manus能完成的任务也取决于现有产品的开放程度。例如,视频制作可能涉及收费问题。

付费问题。根据官方信息,Manus的单次任务成本为2美元,但有博主质疑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即使成本确实是2美元,对于大多数国内用户来说也不算便宜。此外,Manus最终完成任务的质量取决于外部工具或大模型的能力,Manus本身难以控制。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Manus需要调用多个大模型,成本不低,未来很可能采用付费模式。因此,正式推出的时间难以预测。

他表示,这对Manus的口碑不利。如果不能迅速降低成本并推出产品,“就会被认定为炒作”。

另一位互联网从业者更直白地表示:“凡是使用邀请码的,我都怀疑不是正经发布新品。”

Manus AI背后的创始人肖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在Manus之前,他的代表作是壹伴助手和Monica。

我问了几位公众号运营老师,他们都没有使用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壹伴助手,大家更常用的是它的竞品秀米。一位使用过壹伴的朋友对其评价不高,认为它远不如秀米好用。

Monica的知名度则要高得多。近日,a16z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TOP100生成式AI消费级应用排行榜,Monica排名第41位,排名依据是月活数据。

Monica是一款出海应用。据官方描述,2024年Monica的用户数量翻了一番,达到1000万,并且保持了可观的盈利。然而,根据此前的公开数据,其竞品Sider在去年实现了5倍以上的用户增长。

以下是我们通过semrush查询到的Monica数据。

我们发现,Monica的访问来源主要集中在中国区(美区用户占比懂的都懂)。

曾在互联网公司从事出海产品运营的马骁腾分析称,Monica最近一直在砸钱做增长,一方面在人工智能聚合平台TAAF上投放广告,另一方面在搜索引擎上通过GPT4进行SEO(即蹭GPT4的流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上图。

Monica在国内也进行了推广,各大平台都能找到相关内容。当然,这也是新产品起量的常规操作。

或许正是因为Monica的成功经验,Manus的完成度非常高。

总之,Manus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它的交互方式就像你有一个真正的助理,只需将问题交给它解决,最多只是需要一些时间。而不需要像现在这样,自己规划任务内容,让大模型分段完成。

这可能就是Manus在引起巨大关注后,又遭遇口碑“翻车”的原因。它画了一个极大的饼,但可行性存疑。在可能性和可行性之间,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原创文章,作者:极科视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1v.com/news/742.html

(0)
极科视界的头像极科视界
上一篇 2025年3月9日 上午11:01
下一篇 2025年3月9日 下午7: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