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后如何养生?
小雪节气后如何养生?
11月22日,小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天第二个节气,“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它代表着冬天下雪将要打开序幕。
《群芳谱》云:“小雪气寒而把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因为天气寒冷,降水方式由雨变成雪,但“地寒未甚”,雪下的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故称为小雪。古代将小雪分成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气温升高;三候阻塞成的冬”。因为天中的阳气升高,地里的阴气降低,造成天地堵塞,阳阴不缴,故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阻塞而转到严寒的冬天。小雪以后,气温降低,在养生生活起居各方面作出调整以切合节气转变,会有益身心。
一、起居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进到小雪节气,天气越来越冷,为了防止严寒伤阳,当避寒保暖。再者,寒则伤藏,造成阳气不能闭藏。俗话说,秋冬养阴。滋阴的目的就是让阳气能够更全面地敛藏。小雪季节,天地阳气处在闭藏情况,这时防止大自然的湿邪侵袭至关重要,使其不要扰动人体的阳气。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身体健康的功效,觉得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阳气,尤其是在冬天,因为自然界处在“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是如此,故冬季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功效。此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产生。
二、饮食
小雪季节,天气逐渐严寒,老百姓的饭桌上常常会出现牛肉等温热食物,这是顺应四时转变饮食挑选。但有几点需要注意:如今随着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的兴起,大家一般都长期待在温度较高的室内生活、学习、工作,并且穿得多、动得少,燥热的室内环境容易造成体内积热。如果这时再吃太多热量高、脂肪含量高且油腻食物,容易造成肺火、胃火等人体“内火”充沛。不仅会使人口鼻干燥流血、口腔溃疡、痘痘、痈疖等,还提升肥胖的几率。因此在吃温热食物时,可以配合吃一些去燥而滋阴的食物,以缓解温热食物的燥性,如萝卜、山楂、山药、菠菜、白菜、木耳等。此外,大众的运动量会减少,为了防止血夜粘稠,应多吃一些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比如丹参、山楂、木耳、番茄、芹菜、红心萝卜等。
三、运动
小雪季节,温度稍低,阳气闭藏,当降低运动。然少动并非不运动,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情景交融。运动养生当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八段锦、太极、易筋经、散步等,并可以稍微伸展、扩胸等。
有氧运动不但能有效地刺激基础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体内的能量消耗。同时,冬天主闭藏而勿妄泄,运动不能大汗淋漓,恐其寒症之邪趁虚而入,要以微汗且不淌汗为度。
四、精神调摄
小雪季节气温冰冷,清阳不升,容易出现精神抑郁,因此在此节气中要注意精神的调理。一方面,小雪节气时大家最好多到室外晒太阳。晒太阳更能升发阳气,令人心旷神怡,可以预防焦虑和心烦。另一方面,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多听听音乐。同时,多参加室外休闲活动,以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五、顾护阳气
大家可以选择中医外治法里的中药足浴和艾灸来保暖避寒,顾护阳气。
中药足浴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亦可交通心肾,宁心安神,缓解失眠,同时可以加快新陈代谢。提议每日泡完脚完用两脚掌对搓,或用左手搓左腿,右手搓右腿,坚持按摩可让精力充沛,体质提高,提升御寒能力。
艾灸能“壮固根蒂,维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万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因为节气前后气候变化大,人体抵抗力会降低,旧患或宿疾往往会在这时候患病或加重,这便是《内经》所讲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艾灸冬补推荐2个好一点的穴道——八髎穴、太溪穴。灸八髎,用艾火来温养,热向里渗入,则小腹发热;往下渗入,能够双脚发热;往上渗入,能够让整个督脉发烫,甚至后背排寒,出冷汗。太溪是肾的原穴,原穴可以激起、激发人体的源动力,艾灸太溪穴可连通肾经,引火归源。
原创文章,作者:极科视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1v.com/news/344.html